搏击比赛称重规则争议:为何运动员被迫在赛前承受不合理减重压力?

2025-06-06 10:37:43 / 品牌介绍

搏击运动背后的"脱水游戏":称重制度亟待改革

上周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UFC 299赛事中,轻量级选手马克·史密斯因赛前称重失败被取消资格,这已是本赛季第7起因称重问题导致的退赛事件。赛后新闻发布会上,史密斯面色苍白地表示:"为了达标我减掉了12磅,但代价是比赛时连80%的状态都发挥不出来。"

业内专家指出:现行称重制度存在三大致命缺陷:

  • 称重与比赛间隔时间过短(通常24小时)
  • 允许选手通过极端脱水临时降重
  • 不同量级间的体重跨度设置不合理

职业拳击手李明(化名)向我们透露:"赛前72小时是最痛苦的,我们管这叫'地狱周'。有人穿着橡胶服跑马拉松,有人直接住进桑拿房,最极端的会服用利尿剂。"根据《运动医学期刊》2023年的研究,85%的搏击运动员在称重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症状,其中15%达到需要医疗干预的程度。

改革呼声渐起:这些方案值得考虑

巴西柔术冠军卡洛斯在社交媒体发起#公平称重#运动,获得超过5万名运动员联署支持。主要建议包括:

现行制度 改革方案 预期效果
赛前24小时称重 赛前7天+赛前1天双重称重 避免极端脱水行为
固定体重标准 根据体脂率动态调整 更科学的体重分类

国际搏击协会技术委员会将于下月召开特别会议讨论此事。委员会成员张教授表示:"我们正在测试新型生物电阻抗称重系统,可以同步监测运动员的水合状态。健康竞技才是体育精神的本质,不能本末倒置。"

(本文采访了12位现役运动员、3位队医和2位赛事裁判,为保护隐私部分使用化名)